

作者 | 长孙无忌低息配资推荐网
打开社交平台,不少网红博主都在晒“人民咖啡馆”的打卡照。
搪瓷缸子配五角星,毛体字招牌搭红色主调,看着挺有“国潮味”。
可越看越不对劲——“人民”这两个字,啥时候成了商家的营销工具?
先说说“人民”这词的分量。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的“人民至上”,这可不是一句口号。
它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,关联着人民银行、人民日报这些官方符号,是纯粹的公共资源。
古人说“名不正则言不顺”,把如此严肃的词贴在咖啡馆招牌上,难免让人误会有官方背景。
法律早有定论,《商标法》第十条明确规定,有害于公共利益的标志不能当商标。
要潮文化先后多次申请“人民咖啡馆”商标,每次都被驳回,这就是明确的信号。
可商家偏要钻空子,把注册的“要潮人民咖啡馆”招牌上的前缀偷偷删掉,这不就是混淆视听吗?
人民网评一针见血:“人民咖啡馆”,不妥!几个字掷地有声。公共符号不容亵渎,集体情感不是商家的提款机。
有律师直言,这种操作已经涉嫌“违背公序良俗”,还可能让公众产生误认。
再说说老百姓的感受。商家打着“用咖啡讲述中国故事”的旗号,看着挺情怀。
可一杯拿铁卖近20块,网友吐槽“人民咖啡馆人民喝不起”,这话戳中了要害。

真正的“人民品牌”,该像蜜雪冰城那样亲民,而不是拿公共符号卖高价。
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”,消费集体情感来牟利,吃相实在不好看。
更让人反感的是客服的神操作。有消费者给了差评,居然被回复“不是中国人就别喝”。
这话既没商业伦理,又伤了消费者的心。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,这么硬邦邦的回怼。
只会让公众觉得,这不是“人民咖啡馆”,而是“霸道咖啡馆”。
最离谱的是品牌的“打假声明”。自己的核心商标都没获批,却喊着要打击模仿者。
网友调侃这是“贼喊捉贼”,一点不假。现在全国已经冒出近60家仿冒店。
5万块就能加盟复制全套模式,市场乱成一锅粥,根源就是品牌自身的不合法。
选址上的小心思更值得警惕。不少门店开在四行仓库这样的红色场馆旁边。
一边是缅怀先烈的庄严场所,一边是商业化的咖啡馆,这种搭配太突兀。
商家想借红色地标蹭流量,却忘了这些地方承载的历史重量,这种营销实在没底线。
其实类似的乱象早有先例。广州有家奶茶店叫“警茶”,用警察卡通形象做宣传。
最后被责令拆招牌,因为公权力符号不容商业滥用。还有“最高发院”理发店、“新发社”美发店。
都因为打敏感词擦边球被整改,可见公共符号商业化早有明确红线。
有人说“命名自由”,质疑大家“上纲上线”,这话站不住脚。
自由从来不是无边界的,就像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。你不能为了赚钱,就把公共资源当私产。
“人民”二字关乎公共利益,不是商家想蹭就能蹭的,这不是上纲上线,是守住底线。
国潮兴起是好事,说明大家认同传统文化,但国潮不是“蹭红潮”。
李宁把传统纹样融入设计,蜂花靠性价比圈粉,这才是正经的国潮玩法。
把政治符号简化成消费噱头,过度透支公众情感,迟早会被市场抛弃。
就像古人说的“欲速则不达”,靠擦边球赚快钱,终究走不长远。
监管层面的漏洞也该补上。要潮文化没拿到核心商标,却能在20城开30家店。
招牌审批环节为啥没拦住?这说明公共符号商业化缺乏明确规范。
之前“警茶”招牌能通过系统审核,也暴露了审核的机械性。
监管部门该建立更完善的审查机制,不能让商家钻了政策的空子。
品牌的风险其实近在眼前。法律上,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使用、罚款。
舆论上,人民网评已经明确批评“不妥”,公众信任度正在流失。
模仿店扎堆出现,也让品牌形象一落千丈。这种“擦边球”策略,根本难以为继。
“玩火者必自焚”,商家要是再不整改,迟早面临关停风险。
网友的分化其实反映了大家的关切。反对派守住的是公共符号的严肃性。
支持派追求的是商业自由,但自由不能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。
真正的平衡,不是让商家放弃国潮营销,而是让营销守住边界。
“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”,尊重历史、敬畏公共资源,才能真正赢得市场。
说到底,“人民咖啡馆”的争议,本质是商业利益对公共资源的试探。
商家想赚快钱,却忘了“人民”二字的分量;想蹭国潮热度,却丢了商业伦理。
监管部门要尽快补漏,明确敏感词汇的使用规范,不能再放任不管。
公众也要理性辨别,别被“情怀营销”带偏,让真正的好品牌脱颖而出。
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,公共符号是全体人民的财富,不是商家的流量密码。
希望“人民咖啡馆”的争议能敲响警钟,让商业营销守住底线。
也期待国潮能回归本质,用真正的创新和诚意,讲述中国故事。
而不是靠蹭公共符号、消费集体情感,搞这种“不妥”的生意。
-完-
笔不阿贵,文不奉承
yanbaoer2024
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
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